第1236章 内阁首相-《唐朝好地主》


    第(2/3)页

    要君主立宪,削弱皇权是必然,但相权其实也是中央集权的一种,也是皇权的一种延伸。对于相权,也是要适当的加以控制的。

    而且李超确实觉得李世民搞的三院,有些太复杂了。二十七个宰相,每次开大会一样。

    “詹事府、左右春坊、六率、诸寺等机构依然保留,但最终决策机构为内阁,首相总领内阁以及诸府坊,次相与辅相们辅佐。”

    这相当于把三院并到了一起,宰辅人数大减。

    翰林院和枢密院也保留,但翰林学士和枢密使不再是宰相。

    内阁拟票,翰林院批红。不过翰林院学士只是皇帝的工作秘书,是按皇帝的旨意代批,虽然权责也还有,但已经不过原来可以草诏和参议军机大事的翰林学士可比了。

    特别设立这个翰林批红,也是考虑到太子年青,就算不年轻,他也未必一个人能处理的了所有政事,毕竟内阁有七八个宰相。哪怕奏章都经过内阁给出建议,皇帝一个个看也忙不过来。

    有一群翰林学士做为助手,帮助处理,给予建议以及按皇帝意见给出批阅结果,这也大有帮助。

    至于翰林学士有了批红之权,以后会不会专权,这个难说。没有哪个制度是完美的,但内外相衡,也是必须的。

    至于枢密院,不再为宰相,为内阁统领之下。专门负责的是军事方面,枢密院握调兵权,兵部握统兵权,而太子拥有发兵权和选将权。

    “请老师出任内阁首相!”承乾起身向李超拜首。

    马周和杨师道等人,也觉得李超的这个内阁制听起来,比如今朝廷的三院要好些。表面看,内阁制好像就是过去中书门下制,但细思又不同,毕竟内阁的票拟虽然重要,但皇帝还有一票否决权,对于内阁宰相们处理意见不同的,可以退回内阁重拟,或者直接批红给出不同决定。

    这个首相,除了李超,自然没有其它人更适合。

    李超推辞了几下,便也顺理成章的接下来了。

    于是乎,李超现在就是太师、内阁首相、赵王。

    “殿下,太师。”马周提出了一个意见,“我认为既然设立内阁之后,就没必须再保留詹事府、和左右二春坊。可以直接由内阁统领诸部、寺、监、台。”

    杨师道则同意不再设詹事府和左右二春坊,但认为御史台不应当纳入内阁之下。

    “御史台为言官谏臣,是监督百官百官,应当在内阁统领之外。”

    李超觉得这个说法不错,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臣也赞成杨公之议。”

    马周也不反对。

    于是内阁统领了几乎中央各部寺监,而御史台和大理寺这两个司法机构被置于外面。

    “孤授马周为太子太师、内阁次相。”

    “授杨师道为太子太傅、御史大夫。”

    “授褚亮为太子少师、翰林院承旨学士。”

    设立内阁,罢去詹事府左右春坊,机构职能全面调整。

    也不叫东宫了,改称监国朝廷。

    承乾是监国太子,李超是监国内阁首相,马周是次相。

    枢密院的枢密使,授给的是去南洋的张仲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