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一八章 惊变(中)-《官居一品》
第(1/3)页
- 吕宋反叛的消息,很快传回了京城。
万历皇帝在气愤之余,又感到有些庆幸——正好可以借此机会,转移一下国内的矛盾,尤其是他和大臣之间的矛盾。
自从矿监税使肆虐天下,他就陷于大臣无休止的口诛笔伐之下。万历皇帝内功了得、置若罔闻,但他的大臣们可是要脸的,眼见着虎狼当街,百姓蒙难,他们这些为民父母的朝廷命官却束手无策,爱莫能助,便纷纷上疏求去。
其实这股辞官风潮,从万历九年便已经出现。自从沈阁老失踪后,万历皇帝便一心想要独裁,自然与文官集团生激烈的冲突,尽管皇帝有着先天优势,无奈好虎架不住群狼,数次斗争,都以文官的胜利告终。
万历的骄傲和执拗,使他不知‘妥协’为何物,就算文官把他击败了,也休想使他服从摆布。于是热战之后,双方进入了冷战期,万历皇帝朝讲不御、郊庙不亲、章奏不批、缺官不补……更缺德的是,他抓住机会就罢黜大臣。
曾经有一位侍郎,只是因为奏章中出现了错别字,便被万历抓住小辫子猛批……不批奏章,不代表他不看。不看不批,大臣可以代批,还不算太坏。看了不批,就像站着茅坑不拉屎,才真叫恶心人呢……万历把错别字上升到工作态度疏忽,对皇帝极为轻视的高度,那位可怜的侍郎自然要上疏请辞。大臣纷纷上书挽留,万历却连象征性的慰留都没有,直接准奏,卷铺盖赶回家……万历当时想的是,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有的是,把那些讨厌的家伙撵走了,正好换上自己中意的人选。然而文官们岂会让他得逞?别忘了四品以下官员由吏部铨选,三品以上官员由廷推产生,大臣们就是不选皇帝中意的人选,他们推荐的人选,皇帝又不中意。
万历也不是没想过用过中旨,绕过外廷直接任命官员……从法理上讲,这是行得通的,然而这是士林最不齿的事情,谁要是敢接受中旨任命,朋友立刻跟他断绝往来,出门就有人扔臭鸡蛋,到衙门上班,也会被同事和上司排挤。总之一句话,你会体会到什么叫众矢之的,什么叫生不如死的。
所以万历一吹出风去,那些‘幸运’的官员便吓破了胆,连连上书敬谢不敏,逼得急了,直接挂冠而去,不给皇帝揠苗助长的机会。
但是大臣们推荐的人选,也甭指望走马上任,因为铨选也好、廷推也罢,只有推荐权,没有决定权,最终还得皇帝出圣旨才算完成任命。
于是我用不了我的人,你也甭想用你的人,双方就这样对耗起来。万历九年,两京缺尚书三人,侍郎十人,科道九十四人,地方上缺巡抚三人,布、按、监司六十六人,知府二十五人。三年以后,南北大僚强半空署,督抚重臣经年虚席,藩臬缺至五六十人,知府缺至四五十人。
最近这段时间,因为对矿监税使无能为力,剩下的大臣也基本歇菜了……掌管全国庶政的阁部院大臣中,内阁仅剩下申时行和王家屏。九卿中在朝供职的,只有都御史一人和侍郎二人,余则或因缺未补,或杜门不出,朝政已然瘫痪。
万历皇帝这才慌了神,毕竟他倚仗的内廷太监,抓人敛财是好手,讲到治国就抓瞎了。祖宗江山还得靠文官打理,所以他已经有些后悔了,只是死要面子不肯主动妥协,而吕宋反叛事件,正好给了他就坡下驴的机会……至少万历自己是这样想的。
因为即使放在历史长河中比较,本朝大臣也是一顶一的臭又硬,一旦涉及领土和主权,没什么好说的,肯定是喊打喊杀,顾不上跟自己斗气了。
但皇帝失算了,消息传开后,那些‘又臭又硬’的大臣,竟然十分罕见的对吕宋持理解态度,而将责任一股脑算到万历皇帝的横征暴敛、贪婪无度上。
万历下令廷议平叛,这次大臣们能到场的都来了。可是讨论的结果让万历极为不满……大臣们一致认为,不可贸然出战。他们说吕宋与本土远隔重洋,且有强大的舰队保护,不可贸然征讨。须得建造战舰,编练水军,储备物资、谋定后动。而且当前国内狼犬当道、民怨沸腾若斯,大兴兵戈的话,恐怕会引民变。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