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膨胀-《乱世栋梁》


    第(2/3)页

    现在,各地“邮邸”及邮传事宜,都归转运司管,让本来就忙碌的各地转运司署,大小官吏叫苦不迭。

    原因当然是邮传的“营业收入”不高,但事多,又麻烦、琐碎。

    一直以来,民间通信件不便,加上绝大部分人不识字,所以寄信的需求即便有,也高不到哪里去。

    但现在通信件方便了(相对而言),于是很多人起了念头,开始托人写信,然后拿到“邮邸”投寄。

    然而收信人的地址基本上都很含糊,邮传人员想要把信交到收信人手中,要花费极大地精力和时间。

    各地邮邸又开设“代写书信”、“念书信”业务(都是适当收费),使得那些不识字,又没法托人写信、念信的百姓,纷纷来邮邸“办业务”。

    于是,导致邮邸工作人员工作量骤增。

    不识字的百姓,表达能力多有问题,想要让代写人员写一件事在信上,絮絮叨叨说了很久,也说不清楚。

    代写人员想要和这些人沟通、交流,将一堆废话凝练成简单的几段话,耗时不短,所得,却只有几文钱。

    而且因为不识字、口音重,许多人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说不对、说不清楚,也无法描述:

    黄和王,到底是“三横王”,还是“大肚黄”?

    陈和成,到底是“耳东陈”,还是“成事不足”的成?

    如此区别,许多不识字的百姓,根本就无法描述出来。

    导致地址、收信人的信息不全。

    这就对信件的寄送,造成了极大地困扰,并且寻常百姓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离开家乡,哪有那么多通信的需求?

    所以,楚国如今正在完善的邮传体系,其实根本就不可能盈利,每年反倒要投入大量资金来维持运转。

    即便朝廷有大铜矿“保底”,可用钱的地方还有很多,把那么多钱投入到“邮传”这个必然亏欠的“地方”,值得么?

    陈顼走在街道边,接近一处民坊的门口,门口处有孩童在嬉戏,嬉闹间说话的口音,让陈顼觉得倍感亲切。

    这是吴兴口音,所以,这坊里的不少住户,算是他的同乡。

    楚军攻下晋阳后,将晋阳军民大量外迁,与此同时,从南方迁来不少百姓,在晋阳定居,当中就有不少吴兴人。

    这些百姓,大多是军属,随军在此落户,生根发芽。

    也有商贾连同其僮仆、家眷,在此暂居,所以陈顼有空就会来这里转转,身着便装,和同乡们聊聊天,叙叙“旧”。

    听着乡音,仿佛自己就在吴兴家乡。

    那几个孩童看向陈顼这边,认出了“熟人”,欢呼着跑过来,一脸兴奋。

    口中却呼喊着:“邮使来了!邮使来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