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明天子》


    第(1/3)页

    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

    杨溥说道:“陛下所言,正是太宗皇帝为什么一心想要修运河的原因。陛下担心运河出事,但是从永乐年间平江伯陈瑄营造运河之后,运河还没有出过一次差错,最多的时候,运送六百万石粮食入京,最少也有四百万石。”

    “先帝定下定额,今后只需运四百万石。”

    “十几年来,从来没有出过事。”

    “倒是海上,即便没有倭寇出没,海运就一点风险都没有了吗?”

    “在朝廷迁都之前,朝廷从南方往北方调粮,一来数量不多,最多几十万石,二来,即便损失了,朝廷也承受得起。”

    “但是朝廷迁都之后,京畿之重,是容不得半点损失的。”

    “而且所需要的粮食大增,不再是几十万石,而是数百万石,纵然前朝海运最高峰,也不过三百八十三万石。”

    “去岁大灾,漕运转运不及,固然是问题。李时勉及时转运粮食,的确是大功一件,但是陛下不觉得李时勉做的太顺利。”

    “却是因为,永乐年间,朝廷早有决定,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最少从山东运输到辽东的粮食,从来没有断过。”

    “一旦朝廷有需要,随时可以用之。”

    朱祁镇微微皱眉,说道:“为什么不将海运当做正策,漕运当做备策?”朱祁镇脱口而出之后,了解就有些后悔了。

    因为这个问题,问的有些蠢。

    杨溥说道:“漕运之事,从汉代就有,但是兴旺于唐。唐代漕运之法,而今朝廷还为借鉴。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但是海运之策,前朝虽然在用,但是前朝为政宽泛,网漏吞舟之鱼,为朝廷运粮的,不过是海上巨商,朝廷不能将安危托付在这等人手中。”

    “所以,如何管控海运,朝廷心中没底。臣也没底。”

    朱祁镇心中暗道:“这就是官僚的习性,不喜欢自己不熟悉的东西。一个是现成的经验,一个是未知的领域,满朝文武的倾向性也就很明白了。”

    杨溥继续说道:“而且运河是需要修缮的,如果运河备而不用,到了用的时候,恐怕也不能用了。”

    “朝廷每年四百万石粮食,足以支撑。粮食也不是越多越好。”

    “既然漕运足够,那么海运备而不用,也就够了。”

    朱祁镇说道:“只怕这备策,再备下去,就不能用了。杨先生实话实话,这样下去,需要多少,朕需要海运

    的时候,却没有能力海运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