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六章 耗财买脸-《国潮1980》


    第(1/3)页

    1984年3月11日周日上午,由宁卫民策划,魏主任组织的见面会,在一六五中学的学校礼堂召开。

    这所中学位于景山街道办和魏佳胡同中间的地带,原是解放前美国基督长老会创办的教会学校——崇慈女中。

    因此这里有着上万平米的占地面积,花园式的校园环境,和顶级的办学条件。

    要说宁卫民最会办事的地方就在这儿了。

    一是他心知当下,场面铺的越大,越是兴师动众,就越能让居民们相信自己。

    所以为了取信于民,他除了打算借用政府的公信力为自身增加份量之外。

    才会决定租借这么一个正式会谈的场所,以示郑重。

    这就叫耗财买脸儿。

    既能抬高自己在政府公务员心里的评价,同时也能向居民们展示自己的实力。

    二是他还知道礼多人不怪,仗势不欺人的道理。

    懂得怎么去做,才能博得居民们的好感,消除对方因此产生的仇富感和敌对情绪。

    这不,当天马家花园的居民们应邀按时来到中学礼堂赴会时。

    首先面对的就是早已等候在学校礼堂大门口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

    以及几个宁卫民从“坛宫”抽调来的男女服务员。

    街道的人负责让居民们挨个登记签到。

    刘师傅做了一辈子饭菜了。

    尤其职业生涯后二十年,他一直干的就是瑞宾楼的头灶。

    别看退休的时候,勤行还没有推行厨师等级,小饭馆里的刘师傅连个正式职称都没有。

    但老爷子这手艺的成色,却绝对比三十年后的烹饪大师高多了。

    因为三十年后的大师,都是口头经济下诞生的大师,会吹比会做更重要。

    写文章,当评委,一个比一个能个儿。

    可真让他们来做一道,水平也就一般般了。

    甚至为了藏拙或是摆谱。

    这些大师们自己都很少去动手做,得指使徒弟才有显得派。

    可刘师傅不一样啊,他的手艺是在从学徒开始,于师父的棍棒下一招一式练就的。

    也是他用自己一辈子的时光和灶火磨砺出来的。

    他是在用一辈子积累的经验,去一丝不苟地给边家的亲朋做自己最拿手的菜式。

    这样的手艺不但融入了血肉里,也几乎成了他做人的一种信念。

    那就是,该怎么着就得怎么着,不打丁点儿折扣。

    别的也甭说了,老爷子只要应了人,就必得亲力亲为上灶,这就叫信义。

    再看看他带来的这俩徒弟,又能看出严谨来。

    因为别看年轻的一个已经是瑞宾楼的二灶了,在店里是什么菜都能做。

    可跟着刘师傅打下手,却只配蒸馒头,做主食的。

    另一个呢,多学了五年。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