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多余的话-《清风吹散往事如烟灭全文免费阅读》


    第(1/3)页

    所有废话之前,先建议想要一个男主角的老大往文案看,已经把8提拔上去了,根据图雅推荐的标准。不过,按这个标准,第三卷的男主就该归4了,没意见吧?4党也不用高兴,4头上的一盆脏水是免不了的。

    首先要说明一下,我看待九龙夺镝这段历史的视角也许和大部分的读者和作者不一样。不是刻意与众不同或者想显得高人一等,实在是年龄经历和兴趣焦点不一样。大学时,兴趣加上附庸风雅,读了几本心理学著作。最近3年,“研究”重心在婴幼儿心理和教育。这些形成了本文中对人物的视角。

    其实不怎么看清宫戏,就像题外话里说过的,看见半拉秃瓢加一条辫子就腻歪。看过《雍正王朝》全本,因为人人说好,拍得演得也确实好。特别是我当初对那段历史知识有限,见剧中的8那么嚣张,还以为他的出身和地位比后来的雍正还高还牛。后来有人推荐《康熙大帝》说是姐妹篇,没能看完。也许对方鸿渐印象太深,总觉得那个康熙尖嘴猴腮,勾肩驼背,阴险狡诈。(真实想法,陈某粉丝不要拍我!)还有那个xx花,倒牙!后宫那么两三个女人,生出一大堆儿子,也让我叹为观止。除此之外,电影电视就再也没有了。曾在图书馆借过一本二月河的雍正系列,不知台湾还是香港的版本,繁体字竖拍板,看得太累,就没有再找还有没有其他本。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地看了这么一本,感觉电视剧本比起小说又把雍正往“人民公仆”美化了一番,怨不得当初有谣传某国家领导人看得哭了,带入感啊!

    倒是看了几本清穿,对九龙夺镝的历史有了点兴趣。尤其是对于8的种种说法,感觉颇有破绽。一查资料,不得了,好可怜的一个孩子!对照我们这些年轻妈妈奉为圣经的育儿宝典,皇家养孩子的办法,所有涉及精神和人格方面的地方都是反着来的!目的就是培养一群缺乏感情的统治工具。这么一群苦孩子,也不知是怎么长大的!还个个不同!

    我的兴趣在于推究猜测他们是怎么“长大”的。

    心理学上说,早期不能被满足的渴望和需求会沉入潜意识,在未来的人生中,投射到另一些方面上。这个理论是这个故事的来源。

    楚言是对照组。她在一个近乎完美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受到完全的教育和智慧的引导,有着健全的人格。这个意义上说,她是完美的。她的身上寄托着我对自己孩子的希望,自信,勇敢,坚强,聪慧,有爱心,有教养,适应能力强,待人平等,爱护弱小,勇于追求又能随遇而安,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追求金钱但不做金钱的奴隶,etc。

    她又不是一个凭空想象的人物。她的环境经历职业性格爱好能力,来自于现实中的一些女性,集中精华,突兀地优秀也就不奇怪了。同时也保留了这些人身上有普遍性的缺点,并不只是文中那些阿哥们看出来的那点小东西,而是叛逆(极度抗拒“被控制”),任性,感情(尤其是爱情)上被动(很少主动对人示好,满足于小圈子),自我保护欲极强(极端排拒有可能的伤害),刻薄多疑,优越感强(傲慢?),自信到自负,不肯吃苦,等等。应该还有,一时想不起来。

    有人说她自我,妥协。西方文化宣扬个性,又重视团队精神。这两个字眼在英文里都不是贬义词,反而带点褒义。所以不列出。

    对于在古代的生活,有几点应该提一提。

    她蔑视皇权,蔑视男权(注意,不是蔑视男性)。腹诽康熙的那些话,随便一句就够她死十回。行动上,她用不肯下跪之类来满足自己的反抗欲,掩饰更深层的反抗。她心里不愿意嫁给任何一个阿哥,从而留在这个环境。虽然没能看清她的真面目,康熙知道她“不合做皇家的媳妇”。

    与这条相承的是务实的女权主义。她对女性比对男性好,因为切实地有“第二性”的感觉。

    有智慧,但并不精明。直觉发达。

    她身上还有一个特征,温暖,在我看来,这才是她最能吸引皇宫里的人的地方。

    说到直觉,不得不提一下心理活动的问题。我不知道多少人每遇到一些事都会来一大段心理活动,我是不会。很多时候什么也没想就做了说了,被人问起为什么,需花双倍三倍的时间才能解释。真的思量起来的事情,没个几天甚至一两年,得不出结论。

    我自问是正常的,因为,据说,人的行为有90%决定于潜意识,只有10%决定于意识。所谓潜意识,就是自己根本不知道的东西,也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重要的地方。

    这就说说抱得美人归的阿某。新婚夜发现新娘不是原装货,而且企图羞辱他这个新郎,出去跑一圈,回来说不问了,以后真就当没事人似的。有人说阿某的心理描写不够转变太快,有人甚至因为阿某的轻易“原谅”了女主而认为他失去了自我(??),不喜欢他了。下面说说我的逻辑。

    阿某的那段自白写得很清楚,他没有处女情结,是因为她的态度受伤,可是发生过的事情无法改变。这个婚姻是“和亲”,就算不是她,随便一个二手货的公主,他也只能认下,最多回去后冷落她折磨她出气。(楚言打的是这个算盘)是她,他爱她要她,仍然希望与她共组家庭,眼前就有一个障碍——这一夜,是石头,搬走,不是石头,忽视。要不然怎么办?把障碍扩大化?

    阿某是个有才干有魄力的王子。前文说过,噶尔丹余部不肯投诚他父亲,却效忠于他。在没有得到父亲和叔叔的首肯下,他敢自己跑出来结交蒙古其它部落,决定和清廷联姻。这么个人,看清了自己的心意,有什么放不开的?他听到风声,楚言另有所爱,婚约作废,免不了他的缘故。这件事说不清谁该原谅谁。就像楚言算计过的,他在北京没有根基,楚言真的打算背着他干什么,他一点办法没有,为什么不干脆大方一点?

    这里,如果还需要太多的心理活动才能相通,就不是阿某了,而是某穷酸秀才。

    阿某爱上楚言,有点像个自我暗示自我催眠的过程。当然,首先,楚言很可爱。草原上,对楚言是初见,对阿某不是,之前阿某就认识“楚言”,同行过一段。那么个小姑娘,阿某一眼就看透了,再见时她的变化引起了他的注意,还有皇子们对她爱护(男人的劣根性!),那时那句“我喜欢你”真的不值多少钱。和亲是个麻烦事,他既想做成又怕做成,最好能弄个亦真亦假,顺手就把她抬了出来。他对她有兴趣,加上自尊和企图,越想越觉得是个好主意,光面堂皇地说了一通,弄了个四年之约,达到了目的。阿某是个认真的人,考虑培养培养感情,可惜没时间了。

    文中没写,可看官们想想,回到准噶尔,他能不再三解释这个约定的由来么?于是,楚言的名字被他反反复复地提起,也许还被他夸成了一朵花。为了让事情简单,他也许会说爱上她了,反正他爹和他叔叔也拧不动他。一次,两次,三次……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何况,原本也有两分真实。至于那个占卜,对阿某这种人,只是添了几分刺激。

    *****

    今天听到一个说法:女孩小时候(从二三岁)很明白自己要什么想做什么,可是,青春期(大约十一二岁以后)女孩把注意力投给了异性,迷失了自己,直到成年后又不得不花很多时间重新找回自己。多少人觉得是这么回事?

    自己有了孩子,对所有的孩子都突然敏感起来,也有了很多机会观察比较很多年龄相仿的小小孩,看着他们一点一点地成长。过去在中国,男孩是不能当女孩教养的(可以当女孩打扮?),女孩当男孩养的好象不少,小男孩小女孩的表现区别不是太大。如今,我满眼看见的十岁以下孩子,男女有很大差别。女孩的心智发展早了男孩很多,尤其在语言和交际方面,普遍地,性格更开朗外向,也更霸道。一个小女孩和一个小男孩在一起,基本上都是女孩叽叽喳喳指挥男孩,哪怕男孩还要大一点。男孩不是傻哭反抗,就是傻笑跟着,再不就是傻愣愣地没听明白。真的,我家傻小子就这样。也许,女性真的是在青春期后,浪费了太多心神精力在异性身上,所以才变“笨”了?

    因为这点感慨,所以先说说宝珠和绿珠。

    故事跟着楚言走,几次冲突都是采取了女主的角度,对宝珠确实刻薄了一点。不过,我的本心对这个人物还是颇有点欣赏和怜惜,以及很多的感慨遗憾。人如其名,宝珠是那个时代一颗难得的璀璨明珠,脂粉堆里的英雄。泼辣跋扈的表面下,她爱恨分明,对很多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坚持,认定的事情就会全力以赴。即使认定了楚言是情敌,在设法打击的同时,仍能看到而且欣赏对手身上的优点。楚言性格上的一些优点,她也有,不同的是她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在了努力把握一个男人。也许,在那样的时代,女人能做的也只有这个。与其说是她的不智,不如说是她的不幸。

    相比之下,绿珠只是一颗普通的珠子。不笨不傻,有判断力,但是虚荣,不讲道理。心存不满也不敢反抗,忍气吞声,宁愿去恨一个应该感谢的人。原来的想法中有一段文字,讲的是绿珠听说楚言要远嫁,幸灾乐祸,怀湘一气之下,违背对楚言的诺言,告诉她实情,愤然离去。落笔时觉得这样对绿珠太过分,不应该把她往可恶里写,因为她只是一个可悲可怜的女人。

    楚言优越于她们的地方,不是比她们完美可爱,更不是比她们美丽,而是现代社会和教育赋予她的自信独立。她绝不认为自己比任何一个男人低下,才华能力胆量更是胜过文中许多男人,因此,没有一个男性能够或者敢于俯视于她。

    二十一世纪的女性并没有任何权力轻视过去时代的女性。美国立国时,宪法规定人人都有参政权,但这个人人却是仅指男人(女人不是人?)。我们今天的就业权投票权参政权等等,都不是另一个性别的恩赐,而是一代一代的女性不懈争取,甚至付出血的代价,取得的胜利果实。新中国成立之初,宪法就规定男女平等,但是,如果没有世界大气候的变化趋势,我们会不会还在缠小脚?我不是女权主义者,更不是大女子主义者,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一切,直到某一天,意外地在一家博物馆看见不大的三面墙的黑白照片和文字介绍,我落泪了。那一日,我知道了感恩。遗憾的是,我甚至记不得那是哪里的哪一家博物馆。

    所以,在文中,我写了一群似乎游离于主线情节之外的女子,身份低微,容貌普通,境遇堪怜,努力地活得有尊严。

    *******

    说阿哥们之前,先要说说他们的“出处”——康熙。

    不敢评价康熙的历史功绩,因为不知道帝王之伟大的标准。把统治进行的最有效最彻底?称他为“千古一帝”倒是没错。在位最久,幼年即位,基本上是在皇帝的宝座上长大的。什么也没做,仅仅出了一次天花,皇位就落到了他身上。我完全不相信他能切身地了解和体会他的儿子们的“苦痛”。他是“天命所归”,基因优秀,怎么会生出一窝的“孽子”“逆子”!?晚年老头心中充满愤怒和失望,对儿子的,对臣子的,也许还有对命运的。其实,一切的根子都在他身上。

    康熙是想做个好父亲的。父母之爱的缺失大概一直是他心头无法弥补的一个遗憾。登基后康熙是由孝庄扶持着长大的。我对皇帝养成史不大感兴趣,想的是其他一些问题。不知孝庄更多地是把康熙当作孙子疼爱着,还是把他当作手中第二个小皇帝拨拉着?

    康熙无疑敬爱着孝庄,这种敬爱是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敬畏?假使有个象唐朝那个袁天罡一样“察天命”的道士出现,指着他某个妃子或者儿媳妇说:此女能够成为“孝庄二世”,在将来的某时辅佐幼帝定国安邦,康熙会是什么反应?会不会因为对孝庄的感激和慕孺之情,从此对此女另眼相看,加以培养?还是,立刻把道士推出去砍了,再找个机会不露痕迹地除去此女?顺便问问,孝庄本人又能不能容忍第二个“孝庄”出现的可能?

    我的感觉是,孝庄的出现是个偶然中的偶然,慈禧的出现倒有某种必然。弓马上衰退之后,八旗男人的绝大部分就只会混吃等死,汉人蒙人都被压得死死的,就只有八旗里的女人能够夺他们的权。

    康熙想做一个好父亲,可惜既没有榜样,又得不到指导,也只能摸石头看看能不能过河了。在太子身上花的心血和精神最多,太子也就成了一个失败的试验品。

    据说,把人推进一个完全黑暗的陌生的空旷房间,这个人会摸索着找墙壁,摸到房间的边界才会开始有安心感。做父母的,从婴儿期开始,要为孩子做的一件事就是setlimits。小孩则通过pushlimits,并且测试父母的反应来得到安全感,学习socialskills,体会父母的爱,慢慢融入家庭融入社会。无尽的溺爱和纵容,不但宠坏了孩子,惯出许多坏习惯,也使孩子缺少安全感和自信心,无法与人相处。严重的,有些人终身走不出幼年时的阴影,做出各种各样的恶劣行为,挑战父母,寻找boundary。感觉上,太子就是这个理论的反面案例。

    一般的小孩,即使父母不称职,还有祖父母叔伯等其他长辈,以及老师,据说,只要能得到一个成人的全心的爱和近距离的关心,加上适当的指导,孩子就可以心理正常地长大。可太子的教育完全取决于康熙,可怜的孩子,甚至没有母亲。

    他的种种恶行一方面是对父亲的试探,另一方面也是对父亲的反抗。因为康熙在宠爱他的同时,为了自己的帝位安稳,也在压制他打击他。兄弟们又因为他超然的地位和得到的太多父爱,对他虎视眈眈,心存仇恨。兄弟多,老爹只有一个,僧多粥少,皇家的siblingrivalry也比普通人家厉害。在孤独和茫然中长大,承受着各方面的种种压力,心灵甚至找不到一个可以避难的港湾,天长日久,任何人都会受不了。太子的生长过程和康熙对他的管教方式注定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处理能力都非常糟糕,eq很低。这么个人,在那么个环境下,走向疯狂,是正常的。

    太子是可恶,可他首先是个可怜的不幸的孩子。甚至,我以为他是九条龙里最可怜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