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七万对十万-《大明福星》


    第(1/3)页

    时至深夜。

    高昂夫妻被宫娥和太监带去了厢房歇着,反倒是方世玉,抱着马淑道:“开心呐!”

    “开心?殿下的老乡也不能算是凤阳百姓吧。”马淑疑惑道。

    虽然说方世玉点名要她过来陪宴,看似降低了大家的身份,和平民一起吃饭,这本就是在历朝历代都不可能的事情。

    但在大明,它在原史上就发生过。

    洪武二十几年,有个村子,应该是朱元璋的老乡吧,反正他们拉着官员去应天告御状,老朱严惩了贪官之后,设宴款待了这些勇于告状的百姓,口头嘉奖之后,还送了返归的盘缠。

    若是说朱元璋泥腿子出身,起跑线低,身份低,但朱元璋打下了这个天下之后,从朱标这一代开始,华夏九州就不存在比他们家还尊贵的人了。

    可笑的是,还有人说,明朝不和亲是因为老朱泥腿子出身,身份低,人家看不上,我特么的真想顺着网线掐死它!!!

    明朝真的不和亲吗?

    也不是绝对的,朱棣和朱元璋都有异族妃子,有蒙古的,有色目人,有朝鲜人,所谓的不和亲,准确来说应该是没有大明的公主或官方册封的公主去异族和亲罢了。

    睡别家的女人和别家睡你的女人,那完全就不是一码事。

    方世玉傻笑道:“哪能啊,太祖祖籍凤阳,他们当然就算老乡了,不过嘛,真正开心的不是凤阳老乡真的有变化了,还是大明朝的官场上,可算是出了个清流。底层官员的清流和顶层官员的清流可不一样勒。”

    方世玉像是个孩子一般,索性这御花园也没有其他人,真正能放开自我。

    马淑道:“殿下说的是况钟?听那高氏夫妇说的,这个况钟倒也是个人物,只是这个人的出身好像不是特别好,不是正经科举出身呢。”

    原史上有况钟,非杜撰,这个人也挺神奇的,三任苏州知府,就是能干到老百姓不让他走,怕他升官不管苏州这种地步,说他是个奇人也不为过!

    “大明朝往后不是科举出身的多了去了,科举的比重在减少,儒家的影响力也会跟着减少,今年孔讷死了。”

    孔夫子五十七代孙。大明朝的第一个衍圣公,礼部一直在替孔府上表,要我继续册封孔讷的儿子孔公鉴为衍圣公。”

    “我给拒绝了。”

    方世玉冷笑道,马淑犹豫道:“殿下为何要拒绝?”

    “哎,说来这就话长了,咱们去你宫里说。”一脸坏笑的搀着马淑离开御花园。

    次日清晨,方世玉穿戴整齐,看了眼床榻上躺着的马淑道:“可还有什么不适的?身子不适?或者是其他的,我可是都能给你解答的。”

    “算了吧,你别在后宫待着了,去忙你的吧。”马淑嘟囔一句,躺在床上一动不动。

    方世玉走出宫殿,看了眼身边值守的宫娥说道:“照顾好她,莫要有差错。”

    宫娥连忙应声说着,见方世玉离开了,他们这才敢进屋子,一左一右的搀扶着已经起不来的马淑,来到梳妆台前,开始打理自己。

    方世玉的步子很快,来到了文华殿。

    看了眼杨寓道:“梁国公走到那了?”

    “殿下,梁国公已经过了紫荆关,再有三日就可抵达泾阳,北上到宁夏,按照梁国公的行军速度,再有十三日,应该就可以从宁夏抵达西北四城地区。”

    “江南的粮价稳定了,北京的粮价却在疯涨,夏元吉呢?怎么不见他人!”方世玉看了一眼,望了眼外边的人群,人头虽然不少,但却没有看见他要找的人。

    大明也是个极端了,南边的粮食绝收,如今好不容易算是稳定了南边的粮价,北方的粮食又出现大量减产情况。

    这样折腾下去,北伐大军已经过了居庸关,一路向北挺近,每天的粮食支出都是恐怖的数字。

    杨寓道:“夏尚书应该是去找商人买粮去了,北京粮食暴涨,他是最心急的那个。”

    “事关民生,战争,不可不急,实在不行的话,从关中运一批粮食北上,汉中修的也差不多了,看看蜀地的粮食能不能运出来。”

    “尽可能让江南和直隶地带,在明年收成之前,不要在有饿死人的现象了。直隶日报上边都说的很明白了,各地粮食减产,这特么的,不是在散播不良言论嘛。”

    方世玉咬了咬牙,娘希匹的,他搞出来个大明帝国日报,作为官方报刊,进行宣传解读朝廷政策和普法。

    反倒民间的许多人,跟风倒一般,照葫芦画瓢,搞出来什么京城日报馆,凤阳日报馆,南京日报馆。

    似乎一十五个布政司,都有自己的报馆。

    他们发表的什么东西,虽然也要当地的大明帝国日报馆进行一定的删减,需要得到首肯才能发出去。

    但大明向来不拿言论治罪,而且大明的文风有些跑偏,撞死金殿就可以青史留名,万世流芳。

    说真话,往往成了一些文人登天梯的方法。

    最可气的是,这些报刊,竟然找到了盈利项目,他们将报纸的价格一再压低,然后在报纸上七成报道,三成广告。百姓拿到的地方报刊,价格要比帝国日报便宜的多,而地方报刊赚的也比朝廷赚的多,这特么从哪里看,好像都是方世玉自己的路子被人走了,而且人家还走在了他的前边。

    “殿下,虽然是不良言论,但至少,也不是凭空捏造,诽谤朝廷,微臣认为,朝廷不应该管,只要各地报刊拿捏准特殊事情,敏感事不能急着报出去外,其他的都可以。”

    “自太祖皇帝,便没有因言获罪的事情。”

    “民间才子讨论朝廷新政,未必不会找出不足之处。朝廷之臣,也有疏忽大意嫌。人无完人!”

    杨寓说罢,等待着方世玉的回答。

    “嗯,反正我也懒得管,帝国日报才是唯一的官方报馆,让人去把夏元吉找来,我有事情和他说。”

    杨寓出去不久,找了个小吏去寻找夏元吉后,自己回到座位上,毕竟他才是这个帝国的政务主宰,不似丞相,却也宛如丞相。

    为什么说不似丞相?丞相是顶级文官,一品,超一品。而杨寓只是一个二品官,六部尚书都让方世玉提到了从品。

    内阁以低品秩领着高品秩的部门做活,它永远也不可能发展变成丞相。

    更何况,内阁也不是一人说的算,两位次辅,八名内阁辅臣,都有权力拟定政策,协调六部理政。

    两个次辅可以架空首辅,八个辅臣也可以架空次辅,而首辅可以将辅臣从内阁踢出去,但回过头来,皇帝同意可以,皇帝不同意他也踢不动。

    最后,谁入内阁,皇帝说的算,谁做首辅,皇帝说的算,完全可以不理会六部的声音,不理会内阁的声音,任期一满,皇帝想换谁做首辅,谁就能坐上去。

    至于说党争问题。

    只要文官摸不到兵权,他们内部斗的越狠,皇帝才越开心呢。没有兵权,威胁不到皇帝一丝一毫,皇帝想帮衬那边,就可以帮衬那边。

    “还在为粮食发愁?”方世玉看着夏元吉,面色沉重道。

    夏元吉垂头丧气,唉声叹息道:“殿下,朝廷要养活一万万两千万百姓,无数的嘴巴等着吃饭,臣身为户部尚书,不能不急啊。”

    “是啊,不能不急,可是急有什么意义呢?你能凭空变出来粮食吗?”方世玉沉声说道。

    帝国的人口飞速增长,可除了交址和辽东的土地外,帝国的土地并没有太大的扩张。

    夏元吉叹息道:“微臣确实没有办法凭空变出来粮食,但西北的军粮,北线的军粮,调动对内武装军,这些粮食也都要朝廷负担。”

    “十万大军北伐,数万大军西征,西南还要随时防范土司造反,微臣也很难做的。朝廷人口过于密集,辽东人丁稀疏,交址移民效率极低

    大量人丁汇聚在江南,朝廷虽然大力组织迁徙,可一直都是收效甚微!”夏元吉无奈道。

    如果早一点对交址大量移民,把江南的百姓多半都给移走,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事情了。

    方世玉道:“先从川蜀和关中,调拨一批粮食入京吧,加大鼓励移民的政策,尽可能将这件事情做的流利些。”

    夏元吉道:“川蜀和关中的粮食?”

    “嗯,暂时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先把这一关过去吧!撑到明年,就好了!”方世玉轻叹一声,转身离开了文华殿。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大海的潮起潮落,不经意间,时光流逝,时间,它不存在,但它却又无处不在,它掌控着这个世界的一切。

    没有任何人,物,事,能抵得过时间的侵袭。

    不知不觉间,太始六年的冬季,比以往来临的要早十多天。

    瑞雪丰年,鹅毛大雪覆盖在整个皇城,外城的修建工作早已经停了下来,川蜀关中的粮食,运往西北,江南。

    辽东所剩无几的粮食,艰难的支撑着帝都的运转,而帝都所存的粮食,悉数运往了北方,大雪已经覆盖了整个北疆,北伐大军依然没有返回。

    场追逐战,非定点防御战,大明的军队在冰雪满天的草原上,寻找着鞑靼瓦剌的足迹,期望一举将其击溃。

    方世玉站在养心殿的门口,看着眼前的鹅毛大雪,伸手接着雪花,轻叹一声道:“可难为北方的百姓了,这么大的雪,可要如何是好。

    方世玉面色沉重,古代的木材,那可不是什么人都能烧得起的,哪怕是方世玉提高了官员俸禄,依然有许多官吏没有烧木材的财力。

    在北方,一捆木材能卖到七贯宝钞,价格直追粮食。

    “殿下,景次辅和解次辅来了。”

    方世玉正裹着大袄,在院子里望着雪花,脑海中臆想着北疆战局,相较而言,辽东已经稳定,李景隆也踏上了回京的路。

    年关应该就能抵达京师。

    邓铭在辽东充任总兵,督办辽东剿灭兀良哈的任务,兀良哈已经跑到了黑河的深山老林中想要找到他们,并且剿灭,相对而言,还是非常困难的。

    听到卫宏才的声音,方世玉心中狐疑道:“这个时候,他们来干什么?”

    微微一怔,轻轻点头道:“来了便让他们进来吧。”

    乾清宫的宫门封锁紧闭,随着方世玉的话音落定,卫宏才给边上的两个小太监使了个眼色,很快,解缙和景清走了进来。

    躬身作揖道:“参见殿下。”

    二人异口同声的说着,弯腰鞠躬。

    方世玉拍了拍手,将手上的雪花甩掉,随口说道:“免礼。”

    “有什么事情,进屋子说吧。”方世玉看着两个还穿着单衣,虽然里边裹得很厚,但这北方的天气,着实让人受不了。

    更何况,景清和解缙本就是江南人,更是受不得这北方的严寒之气。

    迈步进了屋子,方世玉站在大厅,对一旁的卫宏才说道:“去,把火炉点着,这屋子里也忒冷了些。”

    “诺!”卫宏才赶忙走出正宫,去到偏殿,取来黑煤球,干柴,就在乾清宫的大厅中,生起火炉。

    随着炉子被点燃,屋子中的空气渐渐暖和起来。

    方世玉这才坐了下来,看着不远处的景清和解缙,出声询问道:“你们两个一起来?是有什么事情吗??现在可以说了!

    “回禀殿下,奉殿下口谕,太祖实录已经编著结束,历时四年三个月,特来复命。”说话间,景清从衣袖中取出一份文书。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