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沸沸扬扬-《明末汉之魂》
第(2/3)页
大明延续宋朝崇文抑武的国策,发展到明末已经行不通,武官渐渐的就变成了靠实力说话。
手上有兵的总兵官无人敢惹,打了败仗、抢劫了老百姓、哪怕把督师的文官老爷、监军的太监丟了,只要人马在,朝廷都不敢治罪,皇帝最后还要捏着鼻子给予封赏,给予粮饷。
也难怪历史上的崇祯拿祖大寿无可奈何,不仅仅要花大把辽饷养着,还一再给他加官进爵。
祖大寿也是由于大明给的好处足够多,他在辽东混了一辈子对建奴的组织架构和经济状态了如指掌,他不会傻到投降那些奴隶主。
在祖大寿眼里才几十万人的建奴大小王爷就有几十上百,他们根本没有军饷、也不可能发得起军饷,都是靠自己去抢。
祖大寿守在锦州控制着宁远影响着山海关,每年倒手的粮饷上百万两,建奴哪有可能给如此多的好处,因此除非不投降就是死,祖大寿万万不肯自甘下贱跟着建奴混。
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历史上祖大寿投降满清后,祖家就走向没落,祖大寿在大明是排名数一数二的大将,在满清夹着尾巴靠边站。
由此可见,祖大寿真是一代枭雄,判断形势很准,不到绝境坚决不投降建奴是无比正确的。
皇帝在平台议事,十几个朝廷重臣各抒己见,这些人是六部尚书和几位文渊阁大学士,挂兵部尚书衘的郑国昌奉诏而来,司礼监几个秉笔太监也垂首侍立在一侧。
大凌河城的戏剧一幕朝廷传得沸沸扬扬,这就是大明朝堂的特征,没有秘密。
况且大明晓得祖大寿脱身内情的多达几十,加上后金军方面多达几万。
说不定祖大寿如何杀袍泽何可纲耍无赖欺骗红歹是逃回锦州城,就是后金军故意传播也不得而知,反正大明皇帝猜忌边关将领有利于大金国。
朝廷重臣此时都投鼠忌器没人敢参祖大寿丧师失地、杀害忠良,也不知他们平时标榜的道德,鼓吹的宁折不弯的气节安在?两种标准昭然若揭。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