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 迁都-《宋吹》


    第(2/3)页

    开封位于豫东平原之上,早在后周时期,朝廷已经把开封城周围的蔡河、五丈河与汴河沟连接到了一起,建立了以开封为核心的水路运输体系。

    到了宋朝建立以后,进一步完善了金水河、运粮河等工程,当时的开封城号称“四水绕城”,这是开封最大的优势,也是宋朝定都开封的核心原因。

    但是,开封周围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根本就无险可守。宋朝建立以后,一直面对北方辽国的巨大威胁。如果辽国骑兵军团大举南下,首都开封连一点节节抵抗的能力都没有。

    因此,赵匡胤在位的末期,曾经计划迁都洛阳。不过在迁都之前,赵匡胤进行了一轮试探。按照宋朝的规矩,皇帝每年需要行南郊之礼。赵匡胤每年都是在开封举行仪式,开宝九年,赵匡胤宣布前往洛阳行南郊之礼。

    宋朝的官员们立刻明白了皇帝想干什么,起居郎李符随后上书,历数洛阳城市与宫室之破败颓废,供给困难。

    但是,赵匡胤并不在意,命令亲家公焦继勋负责修缮洛阳的宫殿,并且加封为彰德军节度使。

    对于赵匡胤执意迁都的行动,宋朝的武将们也表示反对,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进谏,直接说:“开封漕运便利,供馈无阙,若留在洛阳,谁会想和官家一块挨饿?”由此可见,李怀忠主要考虑了开封的水陆运输优势。毕竟如果迁都洛阳,各地的物资通过水路运往开封以后,只能通过陆路向洛阳转运。

    其实,除了开封地理优势便利之外,宋朝官员们还有私心。由于开封曾经是好几个王朝的首都,宋朝取代后周基本上属于不流血的政变。官员们在开封的利益盘根错节,一旦迁都,对于官员们影响巨大,尤其是对于晋王赵光义。

    为了反对赵匡胤迁都,赵光义说出了“在德不在险”。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引王禹偁《建隆遗事》记载:“太祖语左右曰:晋王之言故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鉴于反对强烈,赵匡胤放弃了迁都计划。

    公元1004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御驾亲征,20万辽国军队南下。辽国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大军已经抵达了黄河北岸的澶州。在这样的情况下,宋朝重臣王钦若建议迁都南京,另一位重臣陈尧叟建议迁都成都。

    在寇准的强烈坚持下,宋真宗才勉为其难抵达澶州,并且与辽国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真宗朝的迁都争议告一段落以后,到了宋仁宗在位时期,迁都之事再次被提上了日程。关于是否迁都的问题,宋朝重臣范仲淹认为:太平盛世可留在开封,战乱时期则迁都洛阳。范仲淹的建议遭到了宰相吕夷简的强烈抨击,甚至上演了仁宗朝的朋党之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