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 赛季首战——燕京-《百米谁为王?》


    第(1/3)页

    霓虹国nhk电视台的鲍威尔纪录片很有意思,虽然在后世,一些普通的田径迷都能找出霓虹运动科学专家所设置的实验不严谨之处,但在这个时间点,这部纪录片对中国田径界的冲击力是不小的。

    过去中国对于短跑,都认为应该将运动员的体重控制在一个较轻的数值下,这样才能“身轻如燕”,拥有飘逸的后程。

    但诡异的是,许多教练其实都知道:没有足够的肌肉力量,运动员是不可能跑得更快的。

    没有足够的力量,起跑就没有足够的推动力将身体“弹射”出去;没有足够的力量,运动员就无法在加速阶段保持更长的低重心状态;没有足够的力量,途中跑的过程中蹬伸、扒地都会不够充分,自然就无法拥有更高的极速。

    但这些都只是他们在训练中所领悟的“经验”,而他们以往所熟知的训练体系,源于“老大哥”前苏联的运动科学理论,在国内的这些以经验为传承的教练们看来,他们是不能用自己的经验去违背“科学”的。

    可事实上,美利坚早就用无数的经验证明了,前蘇联有关短跑项目的运动科学理论是落后的、过时的、应该被时代抛弃的。

    陈文钟相比于国内其他教练,最大的优点就是他没有架子、不摆架子,1970年8月29日出生的他,年龄比卫恩大了22岁。

    但从认识他开始,陈文钟就从不以年龄、辈分压人,在生活上对卫恩、劳毅以及其他对内运动员都多有照料。

    最关键的是他不排斥新事物,虽然是老派短跑理念的继承者,但陈文钟在通过卫恩接触到来自后世的国外先进短跑理念后,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弄明白这些理念背后的科学原理。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因为只有弄明白了每一个技术动作、短跑理念背后的科学原理,才算是真正明白了何为短跑。

    卫恩觉得在这样下去,他早晚有一天会无法满足陈文钟的求知欲,因为他肚子里的货真的快要被掏空了。

    不过好在,新赛季已经开始了。

    2010年3月3日,卫恩、陈文钟、劳毅坐上了开往燕京的火车,他们的目标是参加3月6日举办的、为期两天的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燕京站。

    本来陈文钟给卫恩和劳毅的安排,是不准备参加这一站比赛的,他认为室内赛的重要性远低于室外赛,在室外赛季到来之前参加一站来找找状态就足够了。

    但卫恩并不这么觉得,因为状态这东西是跑出来的,只参加一场室内赛很难让运动员进入状态。对于他和劳毅现在这个水平的运动员来说,室内赛要么不参加,要参加就不能只参加一场。

    而且最关键的是,这年头的室内赛对手实力普遍不强,至少在室内60米项目上,国内许多百米一流水平的运动员对室内60米都不重视,在比赛中往往也拿不出室外赛季的状态。

    简单来说就是——室内赛是個刷属性点的好地方^.^

    卫恩第一个锁定的目标就是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燕京站,这一站的本土选手普遍不强,虽然燕京坐拥湖凯、张培猛两位百米名将,但此时的湖凯已经走到了退役的边缘,毫无威胁。
    第(1/3)页